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90億元,同比增長9.7%。這個增幅在全國省級行政單位中位列第一。疫情后滿一年,上海經濟的強勁復蘇,似乎預示了這座中國經濟第一城的市場供需正在逐步恢復,經濟運行也在正向發展。
然而考慮到去年受疫情的影響,和上海經濟一度的低基數發展。9.7%的增幅似乎還需要進一步解析。同時在網上一個關于“江浙滬沒有夜生活”的話題也成為了熱點。經濟數據和普通人的感知總有著微妙的差異。2022年,上海的第三產業占比已經高達74%,但外地游客卻在吐槽上海的不少核心商圈不到晚上10點就已經關門歇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的消費潛能是否真的恢復了呢?
有投資機構這樣評價上海上半年的經濟成績單,9.7%的GDP增速超過了2023年初上?!墩ぷ鲌蟾妗分蓄A期5.5%的增長率,上海經濟增長強勁。從細分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增長最快的是第二產業。上半年,上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797.92億元,同比增長11.8%。
有專家曾經預測,國際上疫情過后消費和經濟恢復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時間。包括上海在內,我國疫情平穩后剛半年左右,經濟循環已出現積極好轉。那么是哪些產業帶動了上海經濟的復蘇呢?
哪些產業在高速增長?
作為一座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城市里,其實上海的第二產業一直對經濟增量做著極大的貢獻。在這其中新能源汽車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在上半年第二產業分類領域中上海新能源汽車的產值增幅高達69.8%。和其他因為新能源汽車而興起的城市略有不同,上海的汽車工業本身基礎就比較扎實。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上海的產業崛起大概率是因為對特斯拉的引進。有媒體報道,僅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廠每年納稅額達22.3億元。今年6月,馬斯克旋風式訪華過程中到訪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也顯見上海在特斯拉全球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特斯拉的入駐顯然對整個上海乃至于整個長三角汽車產業都有帶動的效應。近五年時間里,上汽、蔚來、小鵬、極氪等車企都開始落戶上海建廠。據媒體的報道,蔚來國際業務總部項目落戶嘉定,作為全球最大的蔚來交付中心,今年1月蔚來南翔交付中心交付量1712輛,占比超過蔚來當月全國交付量的20%。相比合肥、常州等一些只能作為生產或者研發基地的城市。上海的優勢在于不僅有完善的產業鏈,同時具有較強的汽車消費群體,可以保證車企的完善生態發展。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集聚效應,還直接引發了投資機構的集中入場。創投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汽車芯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投融資超過100筆,多以A+輪、B+輪,以及C輪以后輪次為主。在傳統消費電子需求低迷后,上海相對集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優勢越發明顯,很多汽車芯片研發公司選擇在上海發展,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芯片下游產業鏈。
此外,在上半年里,上海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較快。那么曾經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第三產業恢復得如何呢?
真的“沒有夜生活”?
作為一座人口超千萬的大城市,上海的核心產業毫無疑問是第三產業,而這部分產業也是在疫情中也是受影響最深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的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1.8%、13.3%和12.1%,整體恢復良好。
為了大力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上海今年1月份印發了《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并且推出上?!笆钇谙M季”比,在8月面向上海市民,發放5000萬暑期清涼消費券,促進消費持續恢復。
作為肉眼可見的第三產業,有人吐槽,還感受不到經濟復蘇,感覺馬路上的商業也沒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無論是說感覺不到江浙滬的夜經濟,還是對經濟數據變化的無感,其實顯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濟是個復雜整體,每個人感受到的可能只是一部分。作為普通消費者,能受到的商業變化還比較有限。有經濟學家也指出:應當反思為何出現當下消費能力弱化的問題。中國的家庭長期以來面臨低工資問題,工資與GDP名義增長并不掛鉤。這或許是很多人感知不到經濟復蘇的最直接原因。
對于上海經濟復蘇的感知偏弱,多少還和上海的城市版圖擴張有關。在城市經濟的發展中,人口密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生產成本,提升消費欲望,人口的集聚效應是消費紅利的來源之一,而人口分散必然會導致消費在地域上更加分散,感知上會認為消費下降。
上海的傳統市區原來幾乎集中一半以上的人口,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人口分布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比如作為上海絕對商業中心的黃浦區,在2012年時人口有超過70萬,而到了2021年已經降到了58萬。而作為近郊的浦東新區,2012年時人口為526萬,到了2021年人口已增至578萬。上海郊區不僅房價相對便宜,且大多規劃有新興產業。使得上海人口整體呈現了市區負增長,郊區快速增長的特點。由于人口分布的變化,商業設施的分布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更為分散的商業分布,讓上海經濟感知度無形中降低了不少。
從90年代相對集中的酒吧歌廳,發展到了如今相對分布均衡的購物中心和商業街區的時代。作為一座商業城市,上海的消費潛力顯然還在。
未來并非“坦途”
從上半年數據看,全國和上海的經濟都走在了復蘇曲線上。上海經濟也走回了中國經濟的C位,但對于經歷過三年疫情的中國最大城市而言,上海的未來的考驗還有不少。
首先是周邊省市的趕超,2022年安徽GDP首次超越上海,位列第十。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安徽全省生產總值23073億元,同比增長6.1%,再次超越上海,穩居全國第十位。作為曾經的工業城市,上海傳統的制造業和化工產業大部分在本世紀初搬遷并轉,城市經濟雖然有強大的金融和服務業托底,不至于出現中西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而帶來的經濟陣痛,但相比人力成本更低和資源更豐富的安徽和江蘇,上海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確實在減弱。未來如何提高先進制造業的潛能,應是未來上海經濟發展的關鍵。
此外,作為一座主打外向型經濟的城市。受到疫情影響而改變的供應關系和內外貿產業鏈還亟待恢復。不少品牌在疫情中退出了一線城市市場,未來再卷土重來的成本很高。而這些市場主體的損傷一定程度還會影響上海的這樣的城市就業和消費需求。
房地產也是上海經濟恢復的又一個變數。2022年至今,全國的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上海6月二手房還領跌全國,成交量連續3個月下降。但另一組相對積極的信號是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房地產投資額度大幅上漲,幾輪土拍的熱度也不減,土地價格的溢價率也出現了近兩年的新高。未來隨著房企的回血以及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復蘇,上海的新房市場很可能在下半年迎來一波消費熱潮。
上海經濟的同比大幅上漲,不僅源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數,也顯示了全國經濟復蘇的大趨勢。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廣東、江蘇的上半年經濟總量都首次突破6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江蘇上半年GDP增量為3556.1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上海已經走在了復蘇之路上,向上的態勢已然清晰。
本文系作者 授權鈦媒體發表,并經鈦媒體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作者和。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